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

發聲的機轉

說話和唱歌必須透過中樞神經、周邊神經、自律神經、肌肉和黏液腺等功能,對聲帶、構音及呼吸等器官做精密的協調和控制,因此發聲雖然是人類不覺中使用最頻繁的本能,但事實上是一種極其複雜、精密的生理機轉,牽涉的範圍很廣,也容易發生各種問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一、動力來源
   
    發聲需要利用呼出的空氣,呼氣經由氣管至喉頭,再通過靠攏的兩側聲帶間隙,造成聲帶振動而發聲,所以呼氣就是發聲的動力來源,因為呼氣之前必須吸氣,所以發聲要靠呼吸運動,呼吸運動和全身的機能又有廣泛的牽連,這是非常重要且容易被忽視的觀念。

二、聲帶振動
   
   呼吸時兩側聲帶張開,發聲時兩側聲帶向中間靠攏,呼氣再由其間隙沖出,引起兩側聲帶之振動而發聲。這種振動基本上是呼氣推開兩側閉合的聲帶,再馬上因聲帶的彈性回復閉合的狀態,是一種極快速的反覆動作,我們可以將上下嘴唇當作聲帶,粗略模擬聲帶發聲時的震動,做法是經由輕鬆閉合的嘴唇吐氣,體驗嘴唇被呼氣推開後自然彈回的反覆震動。由聲帶的橫切面來看,其游離緣是一層粘膜,附近有很多分泌黏液的小腺體,在粘膜下方則是鬆軟並富於水分的組織,稱為Reinke’s spacesuperficial lamina propria,此層的下方則是聲帶韌帶,再深處則為聲帶肌肉。發聲時的聲帶振動相當複雜,它包含內外及上下的振動,同時在聲帶表面會有由下向上的水樣波紋,稱之為粘膜波動,這種粘膜波動的狀態,與粘膜和Reinke’s space的鬆軟度,以及聲帶肌肉的緊張度有關,它是決定音質的要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三、嗓音變化
   
    除了前述聲帶振動造成不同的音質之外,比較客觀的嗓音變化就是音調和音量。音調的高低與聲帶振動的頻率有關,而聲帶振動的頻率又與聲帶的緊張度、厚度、長短,以及表面的軟硬度有關,當緊張度高、厚度薄、長度短,以及表面僵硬時,發出的音調(音聲頻率)較高,反之則變低,除了聲帶構造不同會造成音調不同之外,音調的高低也可由聲帶相關的肌肉來調節,例如環甲肌 (cricothyroid muscle) 收縮會使聲帶拉緊,甲杓肌(thyroarytenoid muscle)收縮會使聲帶放鬆,此外音調的變化還包括其他肌肉器官的協調,以及咽喉、口腔和鼻腔共鳴的效果。至於音量的變化,則與聲帶振動的幅度有關,當振幅大時音量較大,要使聲帶的振幅大,就需要較大的聲門下呼氣壓力、聲門氣流量和共鳴。
 
四、共鳴
 
   發聲是說話或歌唱的基礎,聲帶震動產生的音源會經過咽喉、口腔、鼻腔和鼻竇的共鳴,此共鳴隨著這些空腔的形狀和彈性而變化,構成一個相當複雜的頻率和響度之音聲組合,此音聲組合又經過舌、腭、齒、唇的動作來改變,此改變稱之為構音,最後再成為我們實際聽到的話語或歌聲,共鳴有擴大和潤飾嗓音的作用,是重要的發聲技巧。

    五、內視鏡檢查
   
    在門診使用喉反射鏡、70度的遠距鏡,以及由鼻腔放入的軟式纖維或電子咽喉鏡,可以觀察發聲時聲帶、咽喉和口腔的構造與運動。其中軟式咽喉鏡,可在接近自然發聲的狀態下觀察,是一種重要的發聲機能檢查。由於發聲時聲帶振動頻率每秒一百至三百次,不可能以肉眼觀察如此快速的振動,但此振動過程卻是音質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,因此目前最常使用頻閃光源做內視鏡檢查(stroboscopy),它是一種快速閃動的光源,閃亮的頻率會隨著發聲基礎頻率而改變,當閃亮頻率和聲帶振動頻率成等差,且閃亮頻率比視覺暫留快,快速的聲帶振動看起來便成為慢速的狀態,如此才能觀測振動的過程,另外為了反覆觀察和慢速分析,也使用錄影重播,仔細評估兩側聲帶振動的對稱性、振幅、閉合性、規則性,以及粘膜波動。

六、嗓音評估
 
    可使用主觀評估表、錄音、聲學及聲譜分析、空氣動力及發聲能力分析,做嗓音紀錄及主客觀的評估和比較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

歡迎轉寄,引用請註明出處。

1 則留言: